DAC、ADC 是什麼?搞懂聲音「進出電腦」的兩道關卡
很多音響資訊會提到 DAC、ADC,那這個到底是什麼?他們長的非常像,但是不同的意思。

很多音響資訊會提到 DAC、ADC,那這個到底是什麼?他們長的非常像,但是不同的意思。
以下說明這兩者的概念,這對於我們進一步了解音響原理來說非常重要。
DAC(Digital-to-Analog Converter,數位-類比轉換器)
把儲存在處理器、記憶體或網路中的「0/1」數位碼(Digital),轉成連續的電壓或電流波形(Analog),讓揚聲器、放大器、馬達等類比世界能讀得懂。
什麼時候一定要用 DAC?(數位 ➜ 類比)
- 音樂與影像播放:不論是 Spotify 串流、Hi-Res FLAC,還是 HDMI 輸出的多聲道 LPCM,最終喇叭和耳機只能理解電壓波形;因此所有 0 和 1 都要經 DAC 還原。
- 錄音時的監聽回送:工程師邊錄邊聽,DAW 會把數位訊號即時送進介面內建的 DAC,再輸出到耳機或監聽喇叭。
- 行動或車用播放:手機、隨身播放器、藍牙接收器內部都有 DAC 把檔案或串流資料轉成耳機驅動電流;汽車主機也是同理。
簡易判斷口訣:凡是「電腦/檔案 → 耳朵」的出口,都需要 DAC。
ADC(Analog-to-Digital Converter,類比-數位轉換器)
將感測器量到的連續電壓(Analog),如:溫度、聲音、光……,離散化與量化成數位碼(Digital),方便微處理器儲存、運算與傳輸。
什麼時候一定要用 ADC?(類比 ➜ 數位)
- 錄音與直播:麥克風、電吉他拾音器或舞台調音台輸出的都是連續電壓。要把這些訊號送進 DAW、直播平台或任何數位效果器前,就得先透過 ADC 取樣並量化成 0 與 1。
- 把老式媒體數位化:黑膠唱片、卡式錄音帶、FM 廣播等只有類比接口。若想存成 96 kHz/24-bit 檔案或上傳串流平台,就必須經過 ADC。
- 現場量測與校正:例如用 REW 測房間響應、Dirac Live 自動校正喇叭,都要把量測麥克風的電壓波形轉成數位資料,軟體才能分析。
簡易判斷口訣:任何「聲波/電壓 → 電腦」的路徑,就離不開 ADC。
DAC、ADC 簡易分辨
- DAC 是聲音走出電腦的出口,所有數位資料若要被耳朵聽見,最終一步一定要還原成連續電壓。了解這兩道關卡,就能快速判斷自家音響系統哪裡需要升級或增加轉換器。
- ADC 是聲音走進電腦的門口,所有只存在空氣或電壓層次的訊號,若要被儲存、編輯或網路傳輸,都得先經過它。
想要了解 Digital(數位)、Analog(類比)之間的差異,請參考:《類比輸出(Analog)vs. 數位輸入(Digital):「電壓波形」對上「數字資料」》
DAC、ADC 運作原理
DAC(Digital-to-Analog Converter)
- 輸入(Input):接收 N 位元的數字資料。
- 重建(Reconstruction):利用權重電阻/電容,或將序列資料寫入暫存器,重建階梯波形。
- 濾波(Filtering):透過重建濾波器把階梯波磨平,輸出連續的類比電壓(或電流)波形。
ADC(Analog-to-Digital Converter)
- 取樣(Sampling):以固定的取樣率 fs(例如 48 kHz)擷取電壓快照。
- 量化(Quantization):依照解析度將每個快照對應到最近的離散電平;解析度共有 2^N 個等級(N 為位元數)。
- 編碼(Encoding):把量化後的電平編碼成 N 位元的數字資料。
擴大機與 DAC、ADC 的關聯
擴大機何時會用到 ADC(類比→數位)
當你把純類比訊號插進一台具備 DSP 的擴大機時
很多現代兩聲道綜合擴大機和 AV 環繞擴大機,都把音量控制、等化、分頻、房間校正等工作放在數位域處理。只要你接的是唱頭放大、RCA 或 XLR 類比輸入,它們一進機身就會先被取樣、量化,變成數位資料。NAD M33 便明白標示「所有類比輸入會先數位化,以便 Dirac Live 數位房間校正」。
AV 環繞擴大機的類比多聲道輸入
Denon X-6800H 等近年的 AV 擴大機,為了在 Audyssey 或 Dirac Live 裡統一運算,也會把 7.1 或 11.4 聲道的類比訊號全部丟進內建 ADC,再交給 DSP。
數位輸入機種若想相容傳統類比來源
有些全數位或「數位輸入」Class-D 功率放大板,平時吃 I²S/USB/光纖。若廠商另外提供類比輸入模組,它實際上就是一顆外掛 ADC,先把電壓信號轉成數位,再接回主機內部的 DSP 流程。
前級/一體式串流播放器自帶的唱頭或 Line 端子
Bel Canto e1X 等「串流前級」把唱放、Line 輸入一律數位化,好讓 Tilt EQ、Bass EQ、數位音控在同一路徑內完成。
擴大機何時會用到 DAC(數位→類比)
只要輸入源本身是數位
光纖、同軸、USB、網路串流甚至 HDMI eARC 都是 0 和 1。擴大機要推動功率放大器或耳機放大器前,一定得先把這些資料還原成連續電壓。Arcam A25+ 在 2025 年更新時特別強調換上 ESS9018 DAC,用來處理 USB-C 與藍牙 5.4 音訊。
DSP 運算完成後回到類比功率級
不論是兩聲道綜合擴大機還是多聲道 AVR,房間校正、動態壓縮等 DSP 運算結束後仍是數位資料,必須經 DAC 才能送進後端的類比功率放大段。Denon X-6800H 全聲道內建 32-bit / 192 kHz DAC,即為此目的。
數位輸入 Class-D(或稱「數位功放」)的特殊情形
某些 Class-D 晶片把 DAC 與 PWM 輸出級做在同一顆 IC 裡,能直接接收 I²S 等數位訊號,再轉成高頻 PWM 波形去推動輸出橋接;這種把「數位→PWM」整合的動作,本質上也是一種 DAC。
什麼時候兩者都不會啟動?
純類比擴大機:若擴大機走的完全是傳統類比路徑:旋鈕是被動電位器,沒有 DSP、沒有數位輸入,那麼它既不需要 ADC,也用不到 DAC。此類設計在高階純後級、少數復古 Hi-Fi 綜合擴大機仍可見。
哪種音響擴大機會有 ADC?
只有當擴大機內部需要「先把類比訊號送進 DSP/數位功放模組」時,它才會搭載 ADC;純粹的類比綜擴或後級通常完全不需要這顆晶片。
1. 純類比擴大機──沒有 ADC
電路一路維持類比域,訊號只經過音量、增益與反饋網路。
例子:Luxman L-505uXII 官網明言「支援 full analog reproduction」,整機功能(音控、唱頭放大等)都在類比域完成,無需任何數位化步驟。
優點:架構簡單、零數位雜訊;缺點是欠缺 DSP 等進階功能。
2. 數位/網路化擴大機──一定含 ADC
為了低失真數位音量、分頻、房間校正、HDMI/網路播放等,全機先把所有輸入(含 RCA 類比)轉成數位,再進 DSP 或 PWM class-D 模組。
例子:Denon AVR-3300 等 AV Receiver 在技術文件中標示「Analog inputs are converted to digital via precision 20-bit oversampling A/D converters for delivery to the DSP section」。
同樣設計也見於 NAD HybridDigital、Lyngdorf TDAI、Yamaha MusicCast 等串流綜擴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