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解血糖的相關知識,對於我們減肥、減脂很有幫助。
以下紀錄我查詢到血糖相關資訊,僅供參考。
重要血糖相關名詞
血糖(Blood Glucose)
血糖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,是身體細胞主要的能量來源。當我們吃進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後,消化過程會將其分解成葡萄糖進入血液,使血糖上升。
正常情況下,人體會透過胰島素來調節血糖。
白話解釋:
- 食物中的澱粉、糖分被分解後,變成葡萄糖進入血液。
- 血糖就是這些葡萄糖的濃度。它是我們腦袋和肌肉「馬上能用」的能量。
胰島素(Insulin)
胰島素是胰臟分泌的一種激素,作用就像「鑰匙」,能幫助葡萄糖進入細胞供能,同時促進肝臟和肌肉把多餘的葡萄糖轉存為肝醣或轉化為脂肪儲存。
簡單來說,胰島素能降低血糖、避免血糖過高,也會在身體能量過剩時促進脂肪囤積。
白話解釋:
- 就像快遞員一樣,帶著血糖敲敲細胞的門(受體),讓糖進到細胞裡轉成能量或儲存起來。
- 若胰島素不夠或細胞對它「充耳不聞」(胰島素阻抗),血糖就會在血液裡越積越多 → 形成糖尿病。
胰島素阻抗(Insulin Resistance)
胰島素阻抗(Insulin Resistance)是一種身體對胰島素反應變弱的代謝狀態。
當我們攝取碳水化合物後,血糖上升,胰臟會分泌胰島素,幫助細胞吸收葡萄糖以供能或儲存。
然而,在胰島素阻抗的情況下,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變差,無法有效吸收葡萄糖,導致血糖無法順利下降。
為了維持血糖穩定,胰臟必須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補償。這種長期高胰島素的狀態不僅會讓胰臟逐漸疲乏,也會影響脂肪代謝、促進脂肪堆積,進一步加重問題。
最終,胰臟可能無法持續應對,導致血糖失控,發展成第二型糖尿病。
白話解釋:胰島素阻抗就像「門鎖變鈍」: 胰島素這把「鑰匙」還在,但細胞的門鎖愈來愈難開,於是胰臟只好拿出更多鑰匙(分泌更多胰島素);時間一久,鑰匙再多也開不了門,血糖就堆在血管裡,走向糖尿病前期或第二型糖尿病。
糖化血色素(HbA1c)
糖化血色素(HbA1c)則是反映長期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標。葡萄糖會附著在紅血球中的血紅素上形成糖化血色素,紅血球平均壽命約 120 天,因此 HbA1c 可反映過去 2~3 個月的血糖平均水平。
HbA1c 值越高代表這段期間血糖平均值越高。
例如,一般人 HbA1c 低於 5.7% 屬正常範圍,若達 6.5% 以上通常表示血糖長期過高。但要注意,HbA1c 只是平均值,無法看出每天血糖的波動情形,因此不能取代日常的血糖監測。
白話解釋:
- HbA1c 值越高,代表那段期間血糖常常過高。
- 醫師常用它來評估糖尿病人的長期控制狀況。
三者之間的關聯與意義
即時血糖告訴你「此時此刻」的狀態(像手機即時電量)。
胰島素功能決定了你能不能把這份能量送達細胞。
HbA1c 則像月曆上的成績單,反映長期平均表現。
把這三項放在一起,醫師才能判斷血糖失控是「快遞員」出了問題,還是「門鎖」壞了,或者只是偶爾吃太多甜食。
想要吃得更健康?歡迎參考我研究的《減脂飲食原則》,分享常見的健康飲食原則。
為何穩定血糖對減肥很重要?
穩定血糖對減重成功很重要,原因與胰島素阻抗及身體的飢餓、儲脂機制息息相關。
當我們吃下讓血糖迅速升高的食物時,身體會分泌大量胰島素來降低血糖,將多餘的糖分轉化為脂肪儲存。長期如此,脂肪容易囤積,身體也可能因胰島素大量分泌而逐漸產生胰島素阻抗(aka 細胞對胰島素反應變差)。
胰島素阻抗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:胰島素效果變差使身體分泌更多胰島素,高胰島素水平又促進脂肪合成,讓減肥困難度提高。
另外,血糖劇烈波動還會影響食慾與飢餓感。血糖快速攀升後往往會急速下降,在血糖驟降時身體會誤以為能量不足而觸發強烈飢餓感,促使你想趕快進食。
同時,高胰島素水平會抑制體內負責燃燒脂肪的酵素(如荷爾蒙敏感性脂肪酶 HSL),導致脂肪不易被分解利用,反而更容易堆積。
小結
血糖波動大的人常陷入「血糖升高→胰島素飆升→脂肪囤積→血糖下降→饑餓暴食」的循環,減肥效果自然不彰。
穩定血糖則可以打破上述惡性循環。維持餐後血糖平穩能避免胰島素大量分泌,減少脂肪囤積,同時延緩飢餓感的出現,有助於控制食慾。
長期下來,還可改善胰島素敏感度,減少胰島素阻抗的發生,使身體更容易動員脂肪來燃燒。
因此,對於想減肥的人而言,「控糖」比單純計算熱量更重要——穩定的血糖讓你比較不容易餓,也更容易燃脂。
吃完東西,血糖多久會提升?
一般來說,血糖在「吃下一口食物之後的幾分鐘內」就開始往上爬升,並在 30 ~ 60 分鐘左右達到最高點。
影響升血糖的因素
碳水化合物種類:
- 精製澱粉、含糖飲料、甜點等高升糖指數(GI)食品:5-10 分鐘就能看到明顯上升,約 30 分鐘達峰值。
- 全穀、豆類、乳製品等中低 GI 食物:上升較慢,可延遲到 45-60 分鐘左右才達峰值。
膳食纖維含量:纖維多 → 胃排空變慢 → 血糖上升較緩和、峰值較低。
脂肪和蛋白質:和碳水一起吃能拉長消化時間,峰值可能落在 60-90 分鐘,且波動幅度較小。
用餐速度:吃得快 → 大量葡萄糖短時間湧入 → 高峰來得早也來得高。
個人體質:胰島素敏感度、腸胃功能、運動量、藥物(如糖尿病用藥)都會改變曲線。
典型血糖曲線(以健康成年人體為例)
0-10 分鐘 :開始吸收小分子葡萄糖,血糖可測到輕微上升。
30 分鐘左右:高 GI 食物多在此時達到峰值。
45-60 分鐘:中 GI 或加了蛋白質/脂肪的餐點多在此時達峰。
2-3 小時:隨胰島素分泌及組織利用,血糖逐漸回到餐前水準。
3 小時:如果是低 GI、高纖維或大餐,仍可能維持略高於空腹值。
重要備註:
- 如果有糖尿病或正在監測血糖,餐後血糖建議在吃完後 1-2 小時量測;臨床常以 2 小時血糖 < 140 mg/dL(7.8 mmol/L)作為目標。
- 血糖計或連續血糖監測(CGM)能精確追蹤你個人對不同食物的反應,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進食策略。
- CGM 我以為會很痛、很貴,沒想到其實價格蠻容易負擔,也不太會有明顯的痛覺。(很偶爾會有一點點刺)
如果前一小時沒有明顯上升,一個小時後才飆升呢
胃排空變慢(Gastric emptying)
常見情境
- 高脂肪、高蛋白或高纖維的餐點
- 先吃沙拉/油脂、主食最後才吃
- 使用 GLP-1 促效劑、Pramlintide 等延緩胃排空的藥物
- 糖尿病性胃輕癱(gastroparesis)
為何延後 1 h 才見高峰
- 食物在胃內停留時間拉長,葡萄糖進入小腸被吸收的時間推遲,因此 0–60 分鐘內血糖看不到顯著上升,60–90 分鐘反而出現尖峰;胃排空速度與血糖峰值時間呈正相關。
可能伴隨線索
- 飯後腹脹、容易感到飽、噁心
- 吃完 3–4 小時後仍覺得胃裡「有東西」
食物本身屬低 GI/改變吸收速率
常見情境
- 全穀類、豆類、乳製品、含抗性澱粉的食物
- 酸度高(加醋)或冷藏過的澱粉
為何延後 1 h 才見高峰
- 低 GI 或經「阻礙消化」處理的澱粉分解較慢,葡萄糖釋放曲線變平且後移;若總碳水量仍高,60–90 分鐘累積的葡萄糖仍可能形成尖峰。
可能伴隨線索
- 同一份量下碳水含量並不低
- 血糖峰值較矮但拖得更久才回到基線
血糖調節/活動因素
常見情境
- 餐後立刻大量運動:初期促進葡萄糖利用,運動結束後肝糖分解回補血糖,出現「遲燃」反彈
- 空腹血糖較低:先釋放升糖激素(胰高血糖素、腎上腺素)壓抑早期峰值,1 h 後胰島素上升才見尖峰
- 速效胰島素注射過晚,藥效落後食物消化
為何延後 1 h 才見高峰
- 早期血糖被「拉低」或「拉平」,待胰島素動態或肝糖動員結束後才顯示真正負荷;高脂餐後運動時尤其明顯。
可能伴隨線索
- 連續血糖監測(CGM)圖形常見「先穩後衝」
- 與運動或用藥時間點高度相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