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DC 是什麼?數位轉數位轉換器的作用什麼?
DDC(Digital-to-Digital Converter)就是把一種數位音訊介面(最常見是 USB Audio)轉成另一種數位介面(S/PDIF、AES/EBU、I²S…),並以高精度時鐘重新整形訊號來抑制 jitter。

在串流播放已成兩聲道音響主流的 2025 年,DDC(Digital-to-Digital Converter,常譯「數位轉數位轉換器」)扮演的是「數位訊號轉運站」的角色。
DDC 先以 USB Audio 裝置身分接收來自電腦或網路播放器的 0/1 資料,再透過內建高精度時鐘與 FPGA/CPLD 緩衝重整(re-clock),把訊號「洗淨」後即時輸出成 S/PDIF、AES、或 I²S 等連續串流,既解決介面不相容,也同時抑制 jitter,為後端 DAC 提供更穩定的時間基準。
正因如此,像 Singxer SU-6、Denafrips Hermes、 這類熱門機型,才會在玩家測評中被視為升級聲音透明度與定位的關鍵環節。
DDC 是什麼?
DDC(Digital-to-Digital Converter)就是把一種數位音訊介面(最常見是 USB Audio)轉成另一種數位介面(S/PDIF、AES/EBU、I²S…),並以高精度時鐘重新整形訊號來抑制 jitter。
DDC(Digital-to-Digital Converter)最常被翻成「數位轉數位轉換器」;也有人寫作「數位對數位轉換器」或直接簡稱「數位轉換器」。
在兩端都是「數位」訊號的情況下,如果需要把 一種數位介面(最常見是 USB Audio)轉成另一種數位介面(如 S/PDIF、AES/EBU、I²S 等),就會用到 DDC(Digital-to-Digital Converter,數位轉數位轉換器)。它不負責數位→類比的解碼,核心任務是「協定轉換」與「時鐘重整 (re-clock)」。
DDC 做了哪些事?
協定橋接:電腦或串流播放器輸出的 USB 音訊要給只能吃 S/PDIF / AES / I²S 的 DAC 時,DDC 先充當「USB 裝置」收資料,再即時重新封包成目標協定。
時鐘重整(re-clock):高階 DDC 內建 femto/OCXO 等高穩定度時鐘,或提供 10 MHz 主時鐘輸入,將資料重新對齊,降低 jitter 讓後端 DAC 的時間基準更精準。
格式相容性擴充:不少新機可直通 DSD(DoP 或 I²S 原生),甚至能在輸出端自動轉 PCM,讓舊 DAC 也能吃到新格式。
常見 DDC 使用情境
- 老 DAC 無 USB:必用 DDC 把 USB 轉 S/PDIF / AES / I²S 才能聽。
- 想在現有 USB DAC 之外再提升音質:用 DDC 隔離電腦噪訊、導入更好的時鐘,許多玩家回報「解析力、聲場更乾淨」。
- 多台器材同步:DDC 能同時輸出多路數位訊號,或接外部 10 MHz 主時鐘,方便整套系統時脈同步。
- 純聽串流、對 Hi-Res 要求不高:升級耳機或喇叭的性價比通常更高;DDC 不是每套系統都必備。

我需不需要 DDC?
- 你的 DAC 沒有 USB,只有 S/PDIF / AES / I²S → 幾乎必備。
- 你已有不錯的 USB DAC,但想進一步優化聲底、降低 jitter → 可先借測,高階 DDC 對系統雜訊敏感度高,體驗差異最準。
- 純串流播放器(內建優化 USB 輸出) → 視實聽結果決定,DDC 不一定必須。
- 只播放壓縮串流或不講究 Hi-Res → 投資 DDC 前,先升級耳機/喇叭更划算。
為何 DDC 不是 DAC?
- DDC 只做數位→數位,不含解碼晶片、沒有類比輸出
- DAC 則是數位→類比,一定帶有解碼晶片與 RCA/XLR 類比端子
簡單解釋 DAC 、ADC、DDC 分別是什麼
DAC(Digital-to-Analog Converter,數位轉類比轉換器):把 0 / 1 的數位音訊資料換成連續的電壓/電流波形,讓擴大機與喇叭(或耳機)能發聲。播放器、手機、電腦裡都藏有 DAC;高階兩聲道系統通常用獨立 DAC 追求更低失真與更好時鐘控制。
ADC(Analog-to-Digital Converter,類比轉數位轉換器):和 DAC 走反方向:把麥克風或樂器輸出的連續電壓,再經取樣與量化後變成 0 / 1 資料,用於錄音、直播、測試儀器等。解析度(bit 深度)與取樣率越高,可還原的原始波形就越精細。
DDC(Digital-to-Digital Converter,數位轉數位轉換器):不碰類比,只負責在不同數位介面/協定之間做橋接並重新對時。例如把電腦的 USB Audio 轉成 S/PDIF、AES、I²S 等訊號,同時用高精度時鐘重整資料,降低 jitter,供後端 DAC 或 DSP 取用。
一句話區分:
ADC / DAC 會跨「數位↔類比」這條線;DDC 則留在數位領域,專做介面轉換與時鐘整形。
DDC 後面要接什麼?
DDC 只是數位訊號的「中繼站」,它本身不會變出聲音,下一站一定還要接能把數位變成類比、或繼續處理數位的設備──最典型就是 DAC。
最常見的接法──DDC → DAC
- 同軸 S/PDIF(RCA 或 BNC):歷史最久、相容機種最多,只要你的 DAC 有同軸輸入就能直接插。
- AES/EBU(XLR):專業規格,抗干擾能力與可用線長都比 S/PDIF 更好;如果器材距離拉得比較遠或你本身就用錄音室規格,AES 是首選。
- 光纖 Toslink:隔離電位差、完全不怕地迴路,但頻寬較低(最多 96 kHz/24 bit),適合純 CD 品質或電腦雜訊重的場合。
- I²S over HDMI/RJ45:把時鐘與資料分開傳,理論上 jitter 最低;高階 R-2R 或 FPGA DAC 常用這條。注意不同品牌的 HDMI/RJ45 I²S 腳位配置可能不一樣,要對應好。
- 10 MHz Word Clock(部分高階機):如果你的 DAC 支援外接主時鐘,可用 DDC 提供統一時基,讓整套系統同步。

常見 DDC 機器推薦
Singxer
Singxer SU-2:採 XMOS USB 介面與大型 FPGA 架構,核心是 Accusilicon AS-318B 飛秒級雙時鐘;支援外接 10 MHz 主時鐘,最高可輸出 PCM 768 kHz/DSD1024,並提供 AES、RCA/BNC S/PDIF、HDMI-I²S、時鐘輸出等豐富端子。亦能獨立當主時鐘使用,因價位適中而成為許多用家組系統的第一台 DDC。
Singxer SU-6:以升級版 OCXO(雙 Crystek CCHD-957)及高階線性供電見長,維持 SU-2 的多端子優勢,並追加雙 HDMI-I²S 與 RJ45-I²S,對 I²S 直驅 R-2R/FPGA DAC 的玩家特別友善。內部統一源同步時鐘技術配合隔離晶片,可同時降低 PC 噪訊與附加 jitter,被視為中階價位「一機到位」之選。
Denafrips
Denafrips Iris 12th:入門級型號,單 USB-B 輸入、雙 I²S(HDMI/RJ45)與同軸/光纖/AES 輸出。機內採 FIFO 緩衝+重時鐘,並預留 45.1584 / 49.152 MHz 外部時鐘插座,USB 最高 768 kHz PCM/DSD512,對想讓老 DAC 升級 USB 串流的使用者相當實惠。
Denafrips Hermes 12th:進階款,內建雙 OCXO(同樣 45.1584 / 49.152 MHz),額外加入同軸、光纖、AES 輸入及雙 AES 輸出,並支援 10 MHz 主時鐘。更完整的數位路由讓它常被用來做多機同步或銜接專業錄音鏈。
Holo Audio
Red:將樹莓 Pi Compute Module 4 與自家線性供電整合成「串流橋+DDC」二合一設計;USB 可轉 HDMI-I²S、AES、RCA/BNC S/PDIF 與光纖,最高支援 DSD1024。支援 Roon、Tidal Connect、Qobuz 等網路播放模式,關閉串流功能後即可純粹當 USB-to-I²S/S/PDIF 介面使用,靈活度高
DDC 與串流轉盤有何差異?
DDC 是「數位訊號介面的翻譯官」,而串流轉盤(Network/Streaming Transport)則是「數位音樂的訊源本體」──前者只管把送進來的數位訊號轉成另一種介面並重新時鐘,後者自己就能抓歌、解封包、再把數位訊號交給 DAC。
1. 核心定位不同
DDC(Digital-to-Digital Converter)
- 沒有網路堆疊、沒有播放軟體,也沒有檔案系統。
- 功用在於「協定橋接+時鐘重整」:例如把電腦 USB Audio 轉成 S/PDIF、AES、I²S,並以高精度時鐘降低 jitter。
- 本質上仍需上一站(電腦、串流轉盤、CD 轉盤)提供數位資料,下一站必須接 DAC 或 DSP。
串流轉盤(Network/Streaming Transport)
- 內建作業系統與處理器,能透過 Ethernet/Wi-Fi 直接連雲端服務(Tidal、Qobuz、Spotify…)或 NAS。
- 把網路封包解碼、可能還做升頻或數位濾波,再輸出成 USB、S/PDIF、I²S 等數位介面。
- 自帶操控介面(前面板、遙控或手機 App),可以獨立於電腦運作,地位等同「數位訊源」。
延伸閱讀:《數位轉盤介紹:數位轉盤(串流轉盤)是什麼?串流轉盤推薦》
2. 功能層級對照
輸入端
- DDC:多為 USB、AES、S/PDIF;少數僅一個 USB-B 端。
- 串流轉盤:網路埠(RJ45/Wi-Fi)是標配,額外可能還有 USB、AES、光纖等數位 in 讓它兼做 DDC。
處理核心
- DDC:XMOS/Amanero+FPGA 或 CPLD,專注時鐘與資料緩衝。
- 串流轉盤:嵌入式 SoC(ARM、R-Pi CM4、Intel NUC…)跑 Linux 或 RTOS,再配 FPGA 做後段 re-clock。
輸出介面
- 兩者通常都給 S/PDIF、AES、I²S,少數串流轉盤還有 USB-Audio out。
- DDC 側重時鐘等級(femto、OCXO、10 MHz 外接),串流轉盤更重播放協定支援(UPnP、Roon Ready、AirPlay 等)。
3. 典型使用情境
- 你已有電腦或串流轉盤,但 DAC 只有同軸/AES/I²S → 加一台 DDC 就能匹配介面並降 jitter。
- 不想開電腦,只想用手機選歌 → 串流轉盤直接抓雲端音樂,USB 接 DAC 或把數位餵給外部 DDC 進一步 re-clock。
- 對時鐘苛求、系統已有 10 MHz 主時鐘 → 先挑支援外部時鐘的 DDC,再把串流轉盤當「檔案/網路播放器」。
- 空間有限、想簡化線路 → 選擇同時具備網路串流與 DDC 功能的「混血」機(如 Audiobyte Super Hub),一台搞定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