音響運作原理:搞懂兩聲道從訊源到喇叭的環節

從電腦中的音樂,到最後喇叭發出聲音,這個一路上發生什麼事情?需要哪些環節?本文一路把這個流程拆解跟分析,理解這個流程,後續也能更明白市面上的音響器材扮演的角色。

從電腦中的音樂,到最後喇叭發出聲音,這個一路上發生什麼事情?需要哪些環節?

本文一路把這個流程拆解跟分析,理解這個流程,後續也能更明白市面上的音響器材扮演的角色。


立體聲訊號從「源頭」到「喇叭」必經的環節

1. 訊源 (Source)

功能說明:讀取或產生音訊內容;可能來自檔案、光碟、網路串流,或黑膠唱盤的類比訊號。

資訊型態:數位檔→ 「檔案位元」→ PCM 數位串流(USB、HDMI、I²S…)

常見落地設備:

  • Roon Nucleus One︱僅負責伺服與串流輸出,無 DAC
  • Audiolab 9000CDT︱純 CD 轉盤,光纖/同軸輸出
  • Eversolo T8|純串流轉盤(Transport),無 DAC;USB/I²S(8 模式)/AES/光纖/同軸輸出,支援雙 SSD 擴充。

T8 1


2. DSP/主動分音與房間校正(可選)

功能說明:在數位低電平域進行 EQ、分頻、Dirac/Trinnov 補償,避免功率放大後再處理的失真。現在很流行的空間校正就是在這個階段。

資訊型態:處理前後皆為 PCM 數位(整數或 32-bit 浮點)

常見落地設備

  • miniDSP SHD Studio

3. DAC(Digital-to-Analog Converter)

功能說明:把 PCM 數位訊號重建成連續電壓波形(類比),並可升頻、濾波。

資訊型態:PCM 數位 → 連續電壓類比(約 ±2 V)

常見落地設備:

  • RME ADI-2 DAC
  • Topping D90SE
  • Holo Audio Spring 3

S L1600


4. 前級(Pre-amplifier)

功能說明:輸入音源選擇、調整精準音量(音量大小)、阻抗匹配,提供低阻抗線路輸出。

資訊型態:線路電平類比(毫瓦級) → 同級線路電平類比(阻抗降低、音量可變)

常見落地設備

  • Accuphase C-3900
  • Bryston BP-17³

P Accu C3900 10


5. 功率放大 (Power Amplifier)

功能說明:把線路電平提高至能驅動喇叭的數十至數百瓦。

資訊型態:線路電平類比(毫瓦級) → 高電壓/高電流類比功率(數十伏、數安培)

常見落地設備

  • Accuphase A-80(純 A 類立體聲)
  • Pass Labs XA-25(純 A 類立體聲)
  • Hegel H30A(AB 類巨功率後級)

Aaaaaaaaa 大


6. 分音網路 (Crossover)

功能說明:按頻段將功率訊號分給高、中、低音單體。

資訊型態:全頻功率類比 → 多路分頻功率類比

常見落地設備

  • Marchand XM66(全類比 2/3 路)
  • miniDSP Flex(DSP 主動分音)
  • 傳統喇叭箱內被動分音器

7. 喇叭單體(Drivers)

功能說明:將電能轉換為機械位移,再推動空氣成為聲波。

資訊型態:高功率類比電流 → 振膜位移 → 空氣壓力波(聲音)

常見落地設備

  • Harbeth Super HL5 Plus XD
  • ATC SCM40

Atc Scm40 Trio.jpg


器材功能對應

了解上面的結構後,看音響器材的功能就更容易理解了。


NAD M66 串流前級

NAD M66 是 Masters 系列的串流 DAC/前級,內建 BluOS、7 吋觸控螢幕與 ESS Sabre 旗艦晶片,定位為現代兩聲道系統的中樞。支援 Dirac Live 房間校正與 Dirac Live Bass Control,並提供多組(含平衡)超低音輸出,可獨立校準多隻超低音讓低頻更均勻。

連接性完整(HDMI eARC、MM/MC 唱放、XLR 等),聲音表現在 2025 年仍獲專業媒體盛讚;與 M23 等後級搭配即可成一套高水準串流系統。

功能對照:

  • 源頭(Source):BluOS 串流、USB、HDMI eARC、唱盤等多種輸入直出;M66 本身就是一部高解析訊源。
  • DAC:內建 ES9038PRO 旗艦解碼,負責將 PCM 串流轉成類比訊號。
  • 前級:提供精準音量控制、訊源切換與阻抗匹配,並把信號送往後級或主動喇叭。
  • DSP/主動分音/房間校正:透過 Dirac Live 與 Dirac Live Bass Control 在數位低電平域完成 EQ、全頻/低頻校正與多重超低音分音。
  • 功率放大:M66 不含功率放大;需外接後級(例如 NAD M23)或主動喇叭。
  • 分音網路:內部 DSP 僅針對低頻進行主動分音;中高頻依舊交由喇叭內部被動網路處理。
  • 喇叭單體:不含任何驅動單體;M66 作為系統「大腦」,由外部功率放大器驅動喇叭。

NAD M33 串流綜合擴大機

NAD M33 是 Masters 系列的一體式「BluOS 串流 DAC 綜合擴大機」,採 Purifi Eigentakt D 類放大,每聲道 200W(8/4Ω),內建 32-bit/384kHz ESS Sabre DAC 與 7 吋觸控螢幕。

連接與功能完整:支援 BluOS 多室、HDMI eARC、MM/MC 唱放、平衡端子與雙超低音輸出(可設定分頻),並內建 Dirac Live 房間校正與 5 組記憶檔。

功能對照:

  • 源頭(Source):內建 BluOS 平臺,Roon Ready、AirPlay 2、Tidal/Spotify Connect;USB、HDMI eARC、藍牙 aptX HD 等多樣輸入,可直接擔任串流訊源。
  • DAC:採 32-bit/384 kHz ESS Sabre 解碼,並支援 MQA 完整硬體展開。
  • 前級:高解析數位音控、觸控螢幕介面,具 XLR/RCA、唱放與耳擴等完整端子,負責音量與訊源切換。
  • DSP/房間校正/主動分音:內建 Dirac Live 室內聲學校正;最新韌體可選配 Dirac Live Bass Control,數位域配置多支超低音並設定分頻。
  • 功率放大:採 Purifi Eigentakt D 類模組,每聲道 200 W/8 Ω(4 Ω 同功率),失真低於 -100 dB,可橋接至 700 W。
  • 分音網路:高頻/中頻仍交由喇叭內被動網路;低頻若啟用 Dirac Bass Control,即可於數位域完成主動分頻。
  • 喇叭單體:本機僅輸出放大後訊號,不含任何單體。

Accuphase E-800 綜合擴大機

Accuphase E-800 是品牌旗艦純 A 類綜擴,採 Balanced AAVA 音量控制與儀表擴大器拓撲、功率 MOS-FET 六重並聯推挽;輸出 50W/8Ω、100W/4Ω、200W/2Ω(1Ω 音樂訊號 300W),阻尼因數達 1000。

  • 源頭 (Source):機內沒有串流或轉盤;可插入 DAC-60 模組,加入 USB/同軸/光纖數位輸入,讓外部數位訊號直接進入放大器。
  • DAC:僅在安裝 DAC-60 時才具備,其 2MDS+ 架構採用 ESS ES9016K2M 晶片。若未加模組,E-800 僅接受類比訊號。
  • 前級 (Preamplifier):內建 Balanced AAVA 音量控制,全平衡電路自輸入到輸出,並提供 XLR/RCA 前級輸出,可作獨立前級使用。
  • DSP/主動分音/房間校正:不含任何 DSP、EQ 或房間校正機能。
  • 功率放大 (Power Amp):六組 MOS-FET 平行推挽純 A 類放大,每聲道 50 W/8 Ω、100 W/4 Ω、200 W/2 Ω,阻尼因數達 1000,控制力優異。
  • 分音網路 (Crossover):無內建主動或被動分音;此階段交由喇叭自帶的分音器處理。
  • 喇叭單體 (Drivers):僅輸出功率訊號,本身不含單體。

常見的音響三大件,是哪三大件?

音響「三大件」=訊源 Source → 擴大機 Amplifier → 喇叭 Speakers

這三者是任何兩聲道或多聲道系統最根本、也最左右聲音體驗的核心器材。音響圈都把它們視為一套系統的三大基石──沒有其中任何一件,就不可能把檔案位元真正化成可被聆聽的聲波。

換句話說,這三個地方也是最值得砸錢的地方。


1. 訊源(Source)

任務:讀取唱片凹槽、光碟、硬碟或雲端檔案中的音樂資料,並輸出乾淨穩定的電訊號(數位 PCM 或類比毫伏級訊號)。

為什麼重要:檔案內容與讀出品質決定後端可用的「原料」。錯誤時基(jitter)、轉盤讀錯、唱盤震動都會在此時留下無法挽回的失真。


2. 擴大機(Amplifier)

任務:把訊源送來的線路電平訊號放大到足以推動喇叭線圈的高電壓、高電流;一般分為前級(控制/音量)與後級(功率)。

為什麼重要:電源供應、放大拓撲(A/AB/D/GaN…)與電流輸出能力直接影響動態、控制力和失真水準。


3. 喇叭(Speakers / Drivers)

任務:將放大後的電能轉換為機械位移,再推動空氣產生 20 Hz–20 kHz 聲壓波──真正讓人耳聽見的最後一步。

為什麼重要:單體材料、箱體設計、靈敏度與阻抗曲線決定最終音色與與房間互動行為。任何前端改動都必須經由喇叭才「聽得到」。典型專職器材


為何這「三大件」決定整體體驗?

訊號路徑不可逆:任何訊源層級的失真(例如讀取錯誤、噪訊)都只能被後段放大,無法補救。

電/機械鏈條層層放大:擴大機的功率、阻尼因數與瞬時電流決定能否精準掌握喇叭單體;喇叭則把所有前端特色「翻譯」成可聽聲音,因此喇叭與房間是最後的聲音塑形者。

相互匹配與綜合協調:喇叭靈敏度過低或阻抗谷太深,需要更強健的功放;擴大機輸出阻抗過高會對喇叭頻率響應產生擾動;訊源若解析度不足,再好的擴大機與喇叭也只能「如實呈現不足」。


三大件挑選順序

① 喇叭 (Speakers) → ② 擴大機 (Amplifier) → ③ 訊源 (Source)

  • 先選適合空間的喇叭,再挑能充分驅動它的擴大機。
  • 訊源在確保穩定與兼容性後,可把更多資金投入到喇叭擺位、聲學處理與未來升級的功放。
  • 若系統以黑膠為主,唱盤與唱放的重要性會升高,可採「喇叭 > 訊源 ≈ 擴大機」的微調版本。

2. DAC(Digital-to-Analog Converter)

功能說明:把 PCM 數位訊號重建成連續電壓波形(類比),並可升頻、濾波。

資訊型態:PCM 數位 → 連續電壓類比(約 ±2 V)

常見落地設備:

  • RME ADI-2 DAC
  • Topping D90SE
  • Holo Audio Spring 3

S L1600


3. 前級(Pre-amplifier)

功能說明:輸入音源選擇、調整精準音量(音量大小)、阻抗匹配,提供低阻抗線路輸出。

資訊型態:線路電平類比(毫瓦級) → 同級線路電平類比(阻抗降低、音量可變)

常見落地設備

  • Accuphase C-3900
  • Bryston BP-17³

P Accu C3900 10


4. 功率放大 (Power Amplifier)

功能說明:把線路電平提高至能驅動喇叭的數十至數百瓦。

資訊型態:線路電平類比(毫瓦級) → 高電壓/高電流類比功率(數十伏、數安培)

常見落地設備

  • Accuphase A-80(純 A 類立體聲)
  • Pass Labs XA-25(純 A 類立體聲)
  • Hegel H30A(AB 類巨功率後級)

Aaaaaaaaa 大


6. 分音網路 (Crossover)

功能說明:按頻段將功率訊號分給高、中、低音單體。

資訊型態:全頻功率類比 → 多路分頻功率類比

常見落地設備

  • Marchand XM66(全類比 2/3 路)
  • miniDSP Flex(DSP 主動分音)
  • 傳統喇叭箱內被動分音器

7. 喇叭單體(Drivers)

功能說明:將電能轉換為機械位移,再推動空氣成為聲波。

資訊型態:高功率類比電流 → 振膜位移 → 空氣壓力波(聲音)

常見落地設備

  • Harbeth Super HL5 Plus XD
  • ATC SCM40

Atc Scm40 Trio.jpg


器材功能對應

了解上面的結構後,看音響器材的功能就更容易理解了。


NAD M66 串流前級

NAD M66 是 Masters 系列的串流 DAC/前級,內建 BluOS、7 吋觸控螢幕與 ESS Sabre 旗艦晶片,定位為現代兩聲道系統的中樞。支援 Dirac Live 房間校正與 Dirac Live Bass Control,並提供多組(含平衡)超低音輸出,可獨立校準多隻超低音讓低頻更均勻。

連接性完整(HDMI eARC、MM/MC 唱放、XLR 等),聲音表現在 2025 年仍獲專業媒體盛讚;與 M23 等後級搭配即可成一套高水準串流系統。

功能對照:

  • 源頭(Source):BluOS 串流、USB、HDMI eARC、唱盤等多種輸入直出;M66 本身就是一部高解析訊源。
  • DAC:內建 ES9038PRO 旗艦解碼,負責將 PCM 串流轉成類比訊號。
  • 前級:提供精準音量控制、訊源切換與阻抗匹配,並把信號送往後級或主動喇叭。
  • DSP/主動分音/房間校正:透過 Dirac Live 與 Dirac Live Bass Control 在數位低電平域完成 EQ、全頻/低頻校正與多重超低音分音。
  • 功率放大:M66 不含功率放大;需外接後級(例如 NAD M23)或主動喇叭。
  • 分音網路:內部 DSP 僅針對低頻進行主動分音;中高頻依舊交由喇叭內部被動網路處理。
  • 喇叭單體:不含任何驅動單體;M66 作為系統「大腦」,由外部功率放大器驅動喇叭。

NAD M33 串流綜合擴大機

NAD M33 是 Masters 系列的一體式「BluOS 串流 DAC 綜合擴大機」,採 Purifi Eigentakt D 類放大,每聲道 200W(8/4Ω),內建 32-bit/384kHz ESS Sabre DAC 與 7 吋觸控螢幕。

連接與功能完整:支援 BluOS 多室、HDMI eARC、MM/MC 唱放、平衡端子與雙超低音輸出(可設定分頻),並內建 Dirac Live 房間校正與 5 組記憶檔。

功能對照:

  • 源頭(Source):內建 BluOS 平臺,Roon Ready、AirPlay 2、Tidal/Spotify Connect;USB、HDMI eARC、藍牙 aptX HD 等多樣輸入,可直接擔任串流訊源。
  • DAC:採 32-bit/384 kHz ESS Sabre 解碼,並支援 MQA 完整硬體展開。
  • 前級:高解析數位音控、觸控螢幕介面,具 XLR/RCA、唱放與耳擴等完整端子,負責音量與訊源切換。
  • DSP/房間校正/主動分音:內建 Dirac Live 室內聲學校正;最新韌體可選配 Dirac Live Bass Control,數位域配置多支超低音並設定分頻。
  • 功率放大:採 Purifi Eigentakt D 類模組,每聲道 200 W/8 Ω(4 Ω 同功率),失真低於 -100 dB,可橋接至 700 W。
  • 分音網路:高頻/中頻仍交由喇叭內被動網路;低頻若啟用 Dirac Bass Control,即可於數位域完成主動分頻。
  • 喇叭單體:本機僅輸出放大後訊號,不含任何單體。

Accuphase E-800 綜合擴大機

Accuphase E-800 是品牌旗艦純 A 類綜擴,採 Balanced AAVA 音量控制與儀表擴大器拓撲、功率 MOS-FET 六重並聯推挽;輸出 50W/8Ω、100W/4Ω、200W/2Ω(1Ω 音樂訊號 300W),阻尼因數達 1000。

  • 源頭 (Source):機內沒有串流或轉盤;可插入 DAC-60 模組,加入 USB/同軸/光纖數位輸入,讓外部數位訊號直接進入放大器。
  • DAC:僅在安裝 DAC-60 時才具備,其 2MDS+ 架構採用 ESS ES9016K2M 晶片。若未加模組,E-800 僅接受類比訊號。
  • 前級 (Preamplifier):內建 Balanced AAVA 音量控制,全平衡電路自輸入到輸出,並提供 XLR/RCA 前級輸出,可作獨立前級使用。
  • DSP/主動分音/房間校正:不含任何 DSP、EQ 或房間校正機能。
  • 功率放大 (Power Amp):六組 MOS-FET 平行推挽純 A 類放大,每聲道 50 W/8 Ω、100 W/4 Ω、200 W/2 Ω,阻尼因數達 1000,控制力優異。
  • 分音網路 (Crossover):無內建主動或被動分音;此階段交由喇叭自帶的分音器處理。
  • 喇叭單體 (Drivers):僅輸出功率訊號,本身不含單體。

常見的音響三大件,是哪三大件?

音響「三大件」=訊源 Source → 擴大機 Amplifier → 喇叭 Speakers

這三者是任何兩聲道或多聲道系統最根本、也最左右聲音體驗的核心器材。音響圈都把它們視為一套系統的三大基石──沒有其中任何一件,就不可能把檔案位元真正化成可被聆聽的聲波。

換句話說,這三個地方也是最值得砸錢的地方。


1. 訊源(Source)

任務:讀取唱片凹槽、光碟、硬碟或雲端檔案中的音樂資料,並輸出乾淨穩定的電訊號(數位 PCM 或類比毫伏級訊號)。

為什麼重要:檔案內容與讀出品質決定後端可用的「原料」。錯誤時基(jitter)、轉盤讀錯、唱盤震動都會在此時留下無法挽回的失真。


2. 擴大機(Amplifier)

任務:把訊源送來的線路電平訊號放大到足以推動喇叭線圈的高電壓、高電流;一般分為前級(控制/音量)與後級(功率)。

為什麼重要:電源供應、放大拓撲(A/AB/D/GaN…)與電流輸出能力直接影響動態、控制力和失真水準。


3. 喇叭(Speakers / Drivers)

任務:將放大後的電能轉換為機械位移,再推動空氣產生 20 Hz–20 kHz 聲壓波──真正讓人耳聽見的最後一步。

為什麼重要:單體材料、箱體設計、靈敏度與阻抗曲線決定最終音色與與房間互動行為。任何前端改動都必須經由喇叭才「聽得到」。典型專職器材


為何這「三大件」決定整體體驗?

訊號路徑不可逆:任何訊源層級的失真(例如讀取錯誤、噪訊)都只能被後段放大,無法補救。

電/機械鏈條層層放大:擴大機的功率、阻尼因數與瞬時電流決定能否精準掌握喇叭單體;喇叭則把所有前端特色「翻譯」成可聽聲音,因此喇叭與房間是最後的聲音塑形者。

相互匹配與綜合協調:喇叭靈敏度過低或阻抗谷太深,需要更強健的功放;擴大機輸出阻抗過高會對喇叭頻率響應產生擾動;訊源若解析度不足,再好的擴大機與喇叭也只能「如實呈現不足」。


三大件挑選順序

① 喇叭 (Speakers) → ② 擴大機 (Amplifier) → ③ 訊源 (Source)

  • 先選適合空間的喇叭,再挑能充分驅動它的擴大機。
  • 訊源在確保穩定與兼容性後,可把更多資金投入到喇叭擺位、聲學處理與未來升級的功放。
  • 若系統以黑膠為主,唱盤與唱放的重要性會升高,可採「喇叭 > 訊源 ≈ 擴大機」的微調版本。
Frank Chiu
Frank Chiu

法蘭克的日常學,分享我所享用的一切美好,鑽研生活的學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