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書籍推薦:專業醫師挑選健康書籍,幫助你掌握可信的資訊
於是我一一寫信給醫師專家,希望獲得醫師專家的健康書籍推薦。

在我研究健康領域的過程中,發現很難區別哪些資訊是正確的,哪些資訊是未受佐證的。
於是我一一寫信給醫師專家,希望獲得醫師專家的健康書籍推薦。
以下就是我的整理,會陸續更新此書單,如果有任何專家對於此份名單有指證,歡迎寄信(service@frankchiu.io)或臉書(連結)聯絡我。
燃:最新研究,揭開身體究竟如何燃燒卡路里、減肥、保持健康!
內容簡介
1. 重新認識新陳代謝
- 人到中年代謝不會自然變慢:變胖多半是熱量攝取增加,而非代謝率下降。
- 人體能量預算是「固定配額」:大腦會調控不同生理系統的能量分配,總消耗不因活動量大幅上升。
- 我們是「火生物種」:細胞單位質量的能量燃燒率,比太陽高 1 萬倍,維持生命與演化成功。
2. 運動與耗能的真相
- 運動≠大幅增加總熱量消耗:坦尚尼亞哈札族每日步行 5 小時,日耗能卻與久坐白領相近。
- 甜甜圈換算:要跑 ≈4.8 公里才能燃燒一個甜甜圈的熱量。
- 過量運動副作用:可能抑制生殖荷爾蒙,導致性慾下降或經期紊亂。
- 運動的真正價值:維持心肺、腦部功能,降低慢性發炎與部分癌症風險。
- 每日 ≥30 分鐘中等強度運動 → 死亡風險減半。
- 每日 1 小時劇烈運動 → 可抵銷久坐危害。
3. 飲食:減重的關鍵在「卡路里」
- 流行飲食法被神化:原始人、生酮、純素等飲食成功與否,關鍵都在總熱量而非食物「神奇屬性」。
- 降低熱量才是王道:掌握幾個飲食原則、避免高加工食品,即能減重且不必餓肚子。
4. 演化視角下的肥胖難題
- 飢荒→現代肥胖的演化失配:固定能量預算讓祖先在食物匱乏時生存,但在高熱量、低活動的當代環境中反成阻力。
- 懷孕成本極高:整個孕期累積 ≈80,000 大卡,堪稱人體極限馬拉松。
作者背景
赫曼.龐策(Herman Pontzer PhD)
杜克大學演化人類學副教授暨杜克全球健康研究所研究副教授。
龐策博士是國際知名的人類演化與人體能量學研究者,二十多年來在實驗室與實地考察中,展開了一系列的開創性研究,包括在坦尚尼亞北部針對哈札族狩獵採集者,以及在烏干達熱帶雨林中針對黑猩猩生態學的田野工作,還有對世界各地動物園與保護區中的人科物種進行代謝測量。
他的研究已在《自然》、《當代生物學》、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》等等許多著名期刊上發表並獲多數引用,也定期獲《紐約時報》、《華盛頓郵報》、《科學》、BBC、NPR、CNN等美國與國際媒體廣泛報導。
書籍連結
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922900

增肌×減脂·科學化飲食全書:5原則×5步驟,打造個人化菜單,有效突破健身撞牆期
主要內容
四位營養學博士與運動生理專家整合最新研究與實證,提出一套 6 週即可見效的增肌減脂策略,破解「先吃胖才能練壯」等常見迷思,並全面提升運動表現。
五大科學原則
- 熱量平衡:攝取與消耗的差距左右體重變化。
- 巨量營養素比例:蛋白質、碳水、脂肪分配決定體組成。
- 營養時機:餐次與營養素分配影響訓練表現。
- 食物組成:營養素品質決定健康與吸收效率。
- 補充品與水分:適度使用乳清、肌酸等輔助長期進步。
個人化飲食流程
- 計算目標熱量。
- 設定每日蛋白質、碳水、脂肪需求。
- 規劃餐次與進食時間。
- 選擇高品質食材以優化吸收。
- 依需求加入補充品。
進階應用
- 提供增肌、減脂、維持與賽前調整策略,並針對素食者、女性不同週期、青少年及特定疾病族群給出專屬建議,協助突破停滯並持續提升表現。
作者背景
麥克.伊斯拉特博士(Dr. Mike Israetel)
運動生理學博士,復興週期(Renaissance Periodization)共同創辦人、首席科學顧問。曾任費城天普大學(Temple University)公衛學院的運動科學教授,並教授數門課程,包括公衛營養學、進階運動營養學與運動以及營養與行為。他也曾是美國奧運訓練基地的運動營養顧問,並曾受邀至許多營養科學、運動表現與健康相關會議發表演說,包括美國奧運訓練中心的營養座談會。他現在也是健美選手、巴西柔術選手。
梅麗莎.戴維斯博士(Dr. Melissa Davis)
神經生物與行為學博士,復興週期科學顧問、爾灣加州大學(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)神經生物與行為學系教授,研究經驗十年,研究領域包括身體感知相關疾病治療、神經可塑性以及腦部發展。她的論文曾刊登於《科學人》雜誌,並於富影響力的同儕審閱期刊中出版,受到上千學術單位的認可。她長期致力於科學推廣活動,曾獲頒教學、學術與研究卓越獎項。梅麗莎目前擁有巴西柔術黑帶,她曾數次參加國際巴西柔術協會世界冠軍大師賽,也曾兩次代表美國參加該量級的阿布達比世界職業選拔賽。
珍.凱斯博士(Dr. Jen Case)
人類營養學博士,註冊營養師(RD)、NSCA體能訓練專家(CSCS)。曾任中央密蘇里州大學(University of Central Missouri)運動科學教授,開設進階運動代謝、運動處方、官能解剖學以及肌動學與營養學相關課程。珍擁有兩個黑帶,包含夏威夷Kempo空手道黑帶、巴西柔術黑帶。她曾是綜合格鬥選手,並數次參加國際巴西柔術協會世界冠軍大師賽,以及泛美巴西柔術國際公開賽。
詹姆斯.霍夫曼博士(Dr. James Hoffmann)
運動生理學博士,復興週期的科學顧問。曾任費城天普大學運動科學計畫主任,並於大學教授肌力與體能訓練理論、肌力與體能訓練實務、運動生理學以及生物化學等課程。他也是東田納西州立大學(East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)橄欖球隊的助理教練、首席運動科學家、首席肌力與體能教練兼重訓室主任。來自芝加哥的詹姆斯一輩子致力於競技運動,曾在橄欖球、美式足球與角力都得到優異成績,目前正在學習泰拳。
書籍連結
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922602

我們為何吃太多? 全新的食慾科學與現代節食迷思
主要內容
本書從臨床減重外科醫師的真實案例與最新代謝研究切入,揭示「少吃多動」失敗的根本原因──身體會透過食慾與能量消耗的荷爾蒙迴路,捍衛既有的體重設定點。過度節食會觸發飢餓荷爾蒙上升、基礎代謝下降,讓體重反彈得更快、更高。
核心觀點
- 體重設定點理論:胰島素、瘦素、飢餓素等訊號共同決定大腦預設的「理想存脂量」,而加工食品、高 ω-6/低 ω-3 飲食會逐步上調此設定點。
博客來 - 節食惡性循環:熱量劇減→荷爾蒙變動→代謝速率降低→飢餓感增強→復胖,導致「越減越重」。
- 突破關鍵:改善食物品質(自煮、降低精製糖與植物油)、增加優質蛋白與 ω-3、充足睡眠與抗壓,才能向下重設設定點,而非單靠意志力挨餓。
小結:要長期控制體重,關鍵不在「吃更少」,而是透過改善飲食結構與生活型態,降低體重設定點,讓大腦與荷爾蒙願意維持新體重。
作者背景
安德魯•詹金森醫師 DR. ANDREW JENKINSON
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醫院(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Hospital)的減肥外科(減重手術)與一般外科顧問,經常受邀至各國推廣研究並教授減重手術,他的專長領域為減肥與飲食調控,執行減肥手術超過十五年以上的經歷,包括看診、治療,以及最重要的,仔細聆聽三千多名現代肥胖症患者的病況敘述。
書籍連結
https://www.eslite.com/product/1001243252681958236000

碳水循環:一輩子都瘦用的增肌減脂飲食法
內容簡介
核心主張
- 代謝停滯並非澱粉本身造成,而是錯誤的熱量與營養配置
- 透過「高碳日、低碳日」交替,可保持肌肉、提升燃脂效率,避免長期斷碳導致的新陳代謝下降
- 減重目標應放在整體健康與生活品質,而非單純體重數字
內容亮點
- 揭示不同碳水循環日可安心攝取的澱粉種類與份量
- 提供簡易公式估算每日蛋白質需求與最佳攝取時機
- 教導辨別好壞脂肪,並依烹調方式選擇適合油品
- 對照各類運動強度與燃脂效果,給出飲食搭配建議
- 逐步解析三大營養素在碳水循環中的攝取原則,協助讀者重新掌握身體節奏
行動與習慣建立
- 建議以「穩定小習慣」為基石:吃早餐、先攝取蛋白質與纖維、適量碳水、餐後散步、走樓梯等
- 當這些選擇成為自然而然的日常,就能從「想改變的人」轉變為「健康生活實踐者」
作者背景
蕭捷健
國立陽明大學醫學士,現為三樹金鶯診所體重管理主治醫師,曾獲美國運動醫學會健身教練講師(ACSM-CPT Instructor)、國際運動營養學會運動營養專家(ISSN-SNS)認證。專注於研究增肌減脂與健康的知識和文獻,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提供實用建議,希望幫助大眾達到增肌減脂的目標,同時享受飲食自由。
書籍連結
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1024487

食慾科學的祕密, 蛋白質知道:從動物攝食偏好破解人類飲食的密碼, 一場橫跨三十年的營養實驗
內容簡介
生物學家歷時三十年、跨蝗蟲至紅毛猩猩的研究,提出「蛋白質槓桿理論」:多數動物以蛋白質需求為優先,當蛋白質比例過低時,會透過過量進食來補足,進而引發肥胖與代謝疾病。人類打造的高碳水、低蛋白超加工食品違背這一演化機制,造成全球健康危機。
核心觀點
- 動物擁有多重且互相競爭的食慾,其中蛋白質食慾最具支配性。
- 當食物蛋白質被脂肪與糖稀釋,大腦驅使動物(含人類)持續進食,直到蛋白質需求被滿足,導致熱量爆表。
跨物種實驗顯示:
- 蝗蟲、蟑螂、果蠅能精確選擇符合蛋白質需求的食物。
- 哺乳類(小鼠、紅毛猩猩)在蛋白質缺乏時也呈現類似補償行為。
- 人類過度攝取超加工食品→蛋白質不足→過量熱量→肥胖、糖尿病等惡性循環。
作者背景
大衛‧盧本海默David Raubenheimer
大衛‧盧本海默博士現於雪梨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(School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)擔任營養生態學系的李歐納‧普曼首席教授(Leonard P. Ullman Chair),並身兼查爾斯‧珀金斯中心(Charles Perkins Centre)營養部門負責人。他曾與史蒂芬‧辛普森博士合著:The Nature of Nutrition: A Unifying Framework from Animal Adaptation to Human Obesity。
史蒂芬‧辛普森Stephen J. Simpson
史蒂芬‧辛普森博士是雪梨大學查爾斯‧珀金斯中心學術主任、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,以及澳大利亞肥胖症學會執行董事。二○○七年,史蒂芬當選為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;二○○八年,他獲頒澳洲科學界最高榮譽的尤里卡科學獎(Eureka Prize);二○○九年,他被選為新南威爾斯州年度科學家;二○一○年,他被英國皇家昆蟲學會(Royal Entomological Society)授予威格爾斯沃思(Wigglesworth)獎章,並獲榮譽院士的殊榮。
他常在英國的《國家地理頻道》、《動物星球》和《歷史頻道》擔任來賓,亦曾參與美國廣播公司電視台的四部曲紀錄片《南島大地》(Great Southern Land)製作,擔任共同作者與旁白,該片於二○一二年獲得評論界和觀眾一致好評。二○一三年,史蒂芬被倫敦皇家學會(Royal Society of London)選為「世界上最重要的昆蟲學家和營養生物學家」之一,並於二○一五年獲頒澳大利亞勳章,以表彰他在生物學與生物醫學領域的傑出貢獻。
書籍連結
https://www.eslite.com/product/1001156502682137504002

超預期壽命Ⅰ+Ⅱ:如何有效預防、延緩、逆轉慢性病及衰老,長壽的科學與藝術,重塑你的每一天
內容簡介
核心主張
- 現行「醫學 2.0」干預時機過晚,常以犧牲生活品質換取延命
- 提倡以最新科學為基礎的「醫學 3.0」與「營養 3.0」
- 健康壽命(healthspan)比單純延長壽命(lifespan)更重要
- 慢性疾病與衰老機制往往在 20 多歲就已啟動,例行健檢「正常」並不代表最佳健康狀態
四騎士:主要慢性衰老疾病
- 心臟病
- 癌症
- 神經退化性疾病
- 第二型糖尿病與相關代謝功能障礙
3 大策略、5 大戰術(概念)
- 透過整合運動、飲食、睡眠、情緒健康與必要藥物五大面向,制定行動計畫
- 目標是預防、延緩甚至逆轉四騎士疾病,全面提升身體、認知與情緒的表現
重要觀點
- 例行健檢正常值不等於無病;須辨識個人風險並及早介入
- 代謝健康是預防慢性病與衰老的關鍵,可藉飲食與運動優化
- 過度依賴醫師處方可能導致藥量增加且難以減停,需掌握自我管理原則
- 非酒精性脂肪肝在全球高度流行,許多醫師與患者仍未察覺
- 「養生」並非只排糖與油,品質與平衡同樣重要,盲目忌口可能反致健康失衡
作者背景
彼得‧阿提亞(Peter Attia)
長壽醫學權威,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畢業。在約翰霍普金斯醫院接受過五年的外科訓練,並獲多項傑出獎項,包括年度最佳住院醫師;在美國國衛院國家癌症研究所擔任過兩年的外科腫瘤學研究員,研究重點包括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療。
除了醫學學位,也擁有機械工程和應用數學雙學士,因有感於傳統醫療系統(他稱此為醫學2.0)因循守舊,難以創新,曾短暫離開醫界,進入麥肯錫,轉而研究金融風險。
後來創立Early Medical,實踐他心目中的「醫療 3.0」,把綜合風險的意識帶入醫療領域,以最新科學研究,幫助病人更長壽,也更健康。
他也是熱門Podcast《The Drive》主持人,該節目全球收聽下載超過5000 萬次,內容涵蓋健康與醫療相關話題,擁有大批的忠實粉絲。最近更躍上串流平台,在雷神索爾 Chris Hemsworth 的紀錄片《克里斯漢斯沃的極限挑戰》裡,擔任長壽顧問醫師。
比爾‧吉福德(Bill Gifford)
資深記者,著有《紐約時報》暢銷書《永保青春》。文章常刊載於《科學美國人》、《彭博商業周刊》、《戶外探索》(Outside)等。
書籍連結
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1001532

Good Energy 代謝力打造最強好能量
內容簡介
核心主張
- 頭痛、過重、失眠、慢性疲勞、腦霧等「壞能量」徵兆多源於細胞代謝失衡,而非單純年齡增長
- 細胞必須維持最佳「發電」狀態才能產生「好能量」;代謝異常將率先引爆壞能量,最終演變為慢性病
- 調校飲食、運動、作息、生理節奏與環境,即可恢復細胞產能、預防疾病並即刻改善不適
病因與警訊
- 當代醫學對代謝性慢病束手無策,常見治療僅止於對症用藥
- 壞能量長期累積將導致三高、代謝症候群、不孕、憂鬱等多重健康風險
- 若無及時調整生活方式,今日的小症狀往往成為日後重大疾病前兆
解方與策略
- 透過「好能量科學」重新設計飲食與運動:重質不僅限量,優化營養組成與燃料來源
- 建立順應晝夜節律的生活節奏,確保荷爾蒙與代謝同步
- 減少環境毒素與壓力負荷,賦予細胞修復與自癒空間
- 以可衡量指標(體組成、血糖變化、睡眠品質等)追蹤進展,逐步調整策略
作者背景
凱西.明斯(Casey Means)
現為美國醫務總監(US Surgeon General)。史丹福醫學院畢業,並於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(Oregon Health and Science University)頭頸外科完成五年的住院醫師實習。擔任美國史丹福大學講師,教授新陳代謝與醫療保健科技,同時也是Levels健康科技公司總監暨共同創辦人。
凱西就讀醫學院和擔任住院醫師期間,深刻體會到常規醫療的局限:將患者視為42個不相關的部位,療程與處方往往防礙人體自癒的能力,這種治標不治本的醫療框架始於1910年,迄今不曾改變,結果患者病得愈來愈重,也愈來愈胖、愈來愈沮喪。覺悟到這點後,她毅然離開常規醫學領域,致力於探究現代人生病的根本原因。
卡利.明斯(Calley Means)
現為美國衛生部長的顧問。畢業於史丹福大學、哈佛商學院。創辦健康支付整合平台TrueMed,倡議透過政策來改變健康誘因。
書籍連結
https://www.eslite.com/product/10012030392682947870007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