音訊輸出新手指南:RCA、XLR、同軸、光纖一次搞懂
這篇文章將用最易懂的方式,帶你一次搞懂 RCA、XLR、同軸與光纖各自的原理、優缺點與適用情境。

還在為「這條線該插哪裡」傷腦筋嗎?打開任何一台播放器或 DAC,背板上總是躺著紅白 RCA、粗壯 XLR、橘色同軸和方形光纖──四種長得不一樣、用途各自不同的接口。
如果兩台機器間的接口不同,就會讓你無法正確連上線、甚至可能器彼此之間不支援,根本選錯了機器。
這篇文章將用最易懂的方式,帶你一次搞懂 RCA、XLR、同軸與光纖各自的原理、優缺點與適用情境。
類比輸出(Analog)vs. 數位輸入(Digital)
類比輸出、模擬輸出(Analog)
線裡傳的是即時變化的電壓波形,幅度與時間連續,形狀就是聲波本身的縮小版。只要把它放大推動喇叭,空氣就會震動出原來的聲音。
數位輸入(Digital)
線裡跑的是 0 和 1 的資料封包。內容是「每秒抓了多少次、每次量到多少電壓」的抽樣結果,還有時鐘與校驗碼。這些數字必須先重組回連續的電壓波形,才能推動喇叭。
延伸閱讀:《類比輸出(Analog)vs. 數位輸入(Digital):「電壓波形」對上「數字資料」》
四種音訊接口一次看懂
1. RCA 類比輸出(單端/不平衡)
長相與線路:左右聲道各用一顆紅/白 RCA 端子,訊號線 + 地線的單端結構。
優點:家用器材幾乎都支援;線材便宜、好買。
侷限:只有一條訊號線,地線像天線一樣容易沾到雜訊;距離一長或旁邊有電源、燈具時,嗡聲、嘶聲就跟著來。一般建議長度控制在 2 m 內。
情境:桌上 DAC 接主動喇叭、老 CD 機或黑膠唱盤直接進擴大機——距離短、環境單純時最方便。
連接方式:RCA OUT ↔ RCA IN

2. 平衡類比輸出(XLR)
工作原理:同一段音訊同時送出「正相」與「反相」兩條線,接收端把其中一條翻相再相減,途中累積的共模雜訊因此抵消。
優點:抗干擾能力強,可拉到數十甚至百米以上仍保持低噪訊;輸出電平通常比 RCA 高 4 dB,動態 headroom 更寬。
侷限:線材與接頭成本高,設備兩端都得支援平衡;接頭體積大。
情境:器材分得遠、干擾多,或你想把訊噪比壓到最低——例如錄音介面到監聽喇叭、器材櫃到遠端後級等。
連接方式:XLR OUT ↔ XLR IN

3. 數位同軸輸出(Coaxial)
接頭特色:看起來像單顆 RCA,但通常標橘色;線材阻抗規格 75 Ω。
傳輸內容:立體聲 PCM(最常見)或壓縮多聲道 Dolby Digital/DTS;部分器材可達 24-bit/192 kHz。
優點:頻寬略高於光纖;線材便宜、易 DIY;可走較長距離而不受光衰減。
侷限:仍是金屬導體,地迴路與 EMI 風險存在;無法傳輸無壓縮 Atmos/DTS-HD。
情境:高階 CD 轉盤送外部 DAC、或電腦聲卡接環繞擴大機,想保持數位訊號卻又不需要光隔離時。
連接方式:COAXIAL OUT (S/PDIF) ↔ COAXIAL IN (S/PDIF)

4. 光纖輸出(Optical / TOSLINK)
接頭特色:方形光口帶彈蓋;使用塑膠或玻璃光纖。
傳輸內容:與同軸相同的 S/PDIF 比特流,但因光收發器頻寬限制,多數器材只穩定到 24-bit/96 kHz;在 192 kHz 時常出現失真或鎖不住時鐘。
優點:光學隔離完全切斷地迴路;對電磁干擾免疫,是桌面電腦等雜訊「重災區」的救星。
侷限:線長最好 < 5 m;頻寬低於同軸,無法輸出無壓縮多聲道;端子怕灰塵。常見認為光纖的抖動大,hifi 比較不建議走光纖。
情境:想隔絕 PC 雜訊、或電視只剩光纖音訊輸出時;但若要 Atmos、DTS-HD 等高位元率聲道,請改走 HDMI eARC。
連接方式:OPTICAL OUT (TOSLINK) ↔ OPTICAL IN (TOSLINK)

實際舉例:帶你看懂機器後面的接口
EVERSOLO DMP-A8
這台 EVERSOLO DMP-A8 背後就更清楚了!非常適合新手學習。
你可以看到他分成 DIGITAL OUT、DIGITAL IN(數位輸出、數位輸入);ANALOG IN、ANALOG OUT(類比輸出、類比輸入),也就是上面四種類型通通都支援,接口非常齊全。
能做到的事(EVERSOLO DMP-A8):
串流播放器/數位轉盤(Transport / DDC)
- 內建串流播放器的聲音,可從數位輸出送到外接 DAC:USB Audio、同軸/光纖、以及 I²S(HDMI 介面)。
- 外部「數位輸入」也能直接轉成 I²S 輸出(做數位轉數位,等同 DDC 功能)。
DAC(數位輸入 → 類比輸出)
- 支援 USB-B、同軸/光纖、HDMI ARC、藍牙作為數位來源,解碼後從 XLR/RCA 輸出到主動喇叭或後級。
前級擴大(類比輸入 → 類比輸出)
- 有 XLR 與 RCA 類比輸入,帶 +10 dB 類比增益與音量控制,可分別或同時從 XLR/RCA 輸出到後端擴大機/主動喇叭。
取樣率/規格重點
- 數位輸出:USB / I²S 最多 PCM 768 kHz/32bit、DSD512;同軸/光纖最多 PCM 192 kHz、DoP DSD64。

Altair g2.2
以下面這台 Altair g2.2,上面的 COAX IN,就是上面的「數位同軸輸入(Coaxial IN)」,但這台機器沒有「COAX OUT」,也就是「數位同軸輸入(Coaxial OUT)」,代表這台機器不能當數位轉盤,但可以連結別的數位轉盤。

選擇指南:該用哪種連結方式?
桌面或短距離家用兩聲道 → 直接用 RCA,省錢又相容。
錄音/舞台或器材距離遠且環境複雜 → 優先選 XLR 或 TRS 平衡輸出。
想保持數位到 DAC →
- 器材都在同一插座、且需要高取樣率 → 用同軸 S/PDIF。
- 要完全隔離雜訊或跨電源排插 → 上光纖 TOSLINK。
要無損多聲道或 Dolby Atmos → 直接用 HDMI ARC/eARC;同軸與光纖都做不到。


